前不久,杭州市蕭山區(qū)一名出生不到8個月的嬰兒患上了嬰兒痙攣癥,進入浙江省兒童保健院治療。醫(yī)生說,用注射用促皮質(zhì)素(ACTH)是最有效的治療措施,但醫(yī)院沒有這種藥,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辦法買藥。本是一盒僅售7.8元的普通藥,在醫(yī)院里卻難覓蹤影,黑市上被炒到4000元。記者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關(guān)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(xiàn)實中卻成為“孤藥”,廉價救命藥緣何一藥難求?(9月15日《北京晨報》)
廉價救命藥紛紛玩失蹤,以至于一藥難求,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,但這個問題至今未能解決。廉價藥從市場上消失,原因固然復(fù)雜,但根本原因還是在于“廉價”二字---因為價格低、利潤薄,加上需求量小,藥企無利可圖甚至虧本,于是減少甚至停止生產(chǎn)。譬如,2013年全國各地出現(xiàn)了甲巰咪唑(抗甲狀腺藥物)“藥荒”問題,這種藥每瓶100片,售價僅為1元到2元,平均每片1到2分錢。
以前,我國的基本藥物一直實行政府定價,即政府對最高零售價進行限制,意在控制患者的用藥成本,緩解民眾看病貴問題,以體現(xiàn)醫(yī)療的公益屬性。但政府定價帶來的突出弊端是一些藥品“降價死”---有些廉價藥的利潤本來就很薄,政府再降價,企業(yè)只好停產(chǎn);有些廉價藥即使沒有降價,但由于原材料等生產(chǎn)成本不斷上漲,依然難以為繼。
那么,與其讓一些藥品保持超低價而出現(xiàn)“藥荒”,不如讓其適當漲價以保證市場供應(yīng),有藥可買,哪怕價格高一些,總比無藥可買要好。
本質(zhì)上,政府放開藥品價格,是利用市場“無形之手”挽救廉價救命藥。但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,還有一些低價藥,因是專門治療某種疾病的特效藥,而這種疾病并不常見,藥品的市場需求量很小,即使?jié)q價,藥企獲取的利潤仍然有限,不愿意生產(chǎn)。“無形之手”不能解決的問題,就得靠“有形之手”來解決,對于這些不能靠市場機制生存的廉價藥,政府就得拿出財政補貼支持藥企定點生產(chǎn),保證市場供應(yīng)。在這方面其實已有成功的先例:為了解決甲巰咪唑“藥荒”問題,工信部和北京市經(jīng)信委安排1000多萬元財政資金用于支持藥企技改和生產(chǎn),至去年1月,甲巰咪唑“藥荒”問題已經(jīng)解決。
一方面通過放開藥品價格,鼓勵藥企生產(chǎn)救命藥并獲得合理利潤;另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,定點生產(chǎn)用量小的廉價藥。只有雙管齊下、兩條腿走路,才能讓廉價救命藥逐步重回市場。